首页 期货 > 正文

利率中枢下行高息揽储风险加大 存款类产品迎强监管

2020年12月末,尽管是季末+年末的双重时点,多数银行并未推出高利率的存款产品,能达到4%的年利率可能已经属于较高收益率水平的产品了。

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央行在近几年持续强调高息揽储的风险,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加强银行存款类产品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创新类存款产品、互联网存款业务的监管态势日益趋严,此前,监管部门亦直言“存款作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理应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金融业务与新型科技业务日益交融,尽管科技助力金融业务能够提升流程效率,但亦不能忽视底层风险,尤其是以“金融创新”为名打擦边球,甚至谋取监管套利的行为。

利率中枢下行高息揽储风险加大

自2015年,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自此,我国已经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各自的存款利率,不再受到央行管制。同时,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及其与金融的不断融合,一批创新型金融理财产品迅速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日益明显。

在利率市场化下,高息揽储让银行盈利能力受到考验。此前从市场上各家银行的存款产品来看,每到关键时点特别是每年年底,都会有不少银行推出高收益率产品大力揽储,来完成“时点任务”,也是另一种“市场化定价”。

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触手越来越广,不少银行都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各类型金融平台APP中上架存款类产品,以此来快速做大银行存款规模。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由于规模、人力、渠道、资金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劣势,只能通过较高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争夺市场,导致高收益率的存款产品在地方性中小银行里屡见不鲜。

普益标准研究员夏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投资端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宏观环境下行的背景中,货币政策的利率中枢是在持续下行的,存贷利差会进一步缩小,让银行存贷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以高利率存款产品吸引资金、扩大规模的结果,往往会因为投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通过存贷业务获利,或者是为了弥补存贷差,提升了银行贷款端的风险偏好,让潜在风险逐渐扩大。

同时,从过去几年全球利率变化来看,利率水平都是出于下降通道的。而短期内,我国利率中枢还会持续下行,存贷差缩小的现状难以大幅改善,如果高息揽储的现象继续存在,会让部分中小银行面临巨大风险。

存款类产品迎强监管

2020年,为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监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每一个拳头都有力地打在了中小银行身上,结构性存款规模按照监管要求压降、靠档计息产品不复存在、互联网存款监管落地。

去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压降。根据央行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结构性存款下降逾万亿元,为连续第8个月下滑,余额为6.44万亿元,距离监管部门“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压降要求尚有440亿元差距。

互联网存款产品被严格监管,各类APP集体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对互联网存款再发声,释放了监管信号。今年1月,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借助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拉存款”被正式叫停。

从《证券日报》记者日前调查的结果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苏宁金融、度小满金融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已经不再售卖互联网存款产品。记者打开多家互联网平台APP,发现均关闭了“银行精选存款”这一业务通道,仅对存量的客户开放。

这些政策对中小银行而言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夏雨对记者表示,中小银行还需大力改革,通过内生动力突破创新。中小银行的压力不只有负债端资金压力,还有成本压力,要承受流动性风险、资产端高风险压力。暂时失去互联网平台的流量阵地后,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自救,抓紧发展自营渠道,加大优惠力度、做更精致化的用户运营,将存款用户转化为银行自己的客户等,中小银行需要营造更好的生态,而不是一味的依赖高息和大平台。未来理财市场上,利率较高还合法刚兑的产品会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变化,人们的投资观念也会从期待保本保息,向愿意承担风险过渡。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短期看,会有客户因此流失,将对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形成挑战;但中长期看,“高息揽储”无异于饮鸩止渴,持续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能够促使中小银行积极提升负债的主动性管理,在用户精细化运营、丰富产品线、拓展多元化负债渠道等方面夯实业务根基。

标签: 高息揽储

精彩推送